最近以色列司法改革,削弱最高法院行使司法覆核權,亦賦予政府任命法官更大權力。
消費如果沒有想清楚,其實難以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或許我當初期待花了錢就有好結果,但期待跟我想的不一樣時,就無法好好堅持下去。作者提供 1萬元在不同投資報酬率及不同時間上的變化 我們還可以思考,如果25歲開始工作,每個月定期定額1萬元投資7%的投資組合,65歲退休可達到約2400萬元。
導致在35歲前不太有儲蓄,在職涯轉換後面臨到很大的衝擊,也對生活、目標及退休產生壓力,就更能有餘裕的選擇工作及生活。舉個例來說:小A是個運動員,月收入10-15萬,但收入成長上限在35歲達到瓶頸,需要有職涯轉換。如果我們在早期讓自己可以累積儲蓄,更可以彈性打造投資組合。因為投資報酬率跟時間都不可能無限上綱(投資報酬無限上綱是詐騙),但我們看下圖可以看到越早開始,報酬率可以透過時間達到類似的效果,也相對來說比較不會影響財務(報酬率越低通常波動風險越小)。如果衝動性消費,會漸漸讓未來的選擇失去彈性,所以我們需要藉由思考目標及想要的生活,來做為現在消費的標準,也免得後來才發現花了一堆冤枉錢,卻也不容易調整了。
小結 我們都有很多想要的東西,但大多數都需要由錢所變成,這才產生每個人財務狀況不同的面向。於是我就跟我那時的女朋友說,我想要變成這樣。Photo Credit: 新經典文化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在那個地方,每三小時就要量一次血壓。為了度過適應期,好讓我、家人和孩子能和諧共存,我展開了一場生死決鬥,所以身體感到很疲倦,但精神上卻變幸福了。我竟然當媽媽了,是個必須對一個孩子負起責任的媽媽了。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放下必須成為好媽媽的執念吧。碰到必須獨自帶小孩的日子,我就會去找住在同一大樓、孩子與致昊同齡的媽媽們。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唯有按自己的想法節奏生活,才會感到幸福的我,也因為照著自己的想法生活,讓一家子都感到幸福了。成為媽媽,等於是變成一人分飾多角。每個人的長相和性格都各有不同,就算為了我的孩子跟指南書上頭寫的不同而心急如焚,也無濟於事。
帶著感謝、寬恕、理解的心情去愛原原本本的自己,照自己的節奏生活吧 你完全有資格這麼做,因為你就是你。醫生診斷我是得了子癲前症,讓我住進了「高危險產婦室」。就像結婚需要適應期,育兒也不例外。對子癲前症的患者來說,血壓是非常重要的,要是血壓一直居高不下,生命就會有危險,所以必須盡早生產。
文:尹婷恩 因為是第一次當媽媽 不瞞大家說,其實我很怕當媽媽。我抱持著必須好好養孩子的偏執念頭,而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在這時探出頭來。
我開始要求老公積極參與育兒,把遮住腹部的寬版T恤扔掉,買了貼身裙,而我慢慢地開始感到幸福。我們睜開眼看到的今天,可能不會再有。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自己的人生,按自己的節奏來,沒關係:致那些費盡心思為他人活,卻迷失自己的人》,新經典文化出版 作者: 尹婷恩 譯者: 簡郁璇 繪者: 磨設(마설) TAAZE網路商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我不敢相信,也沒有半點真實感。當時我的身體浮腫得很厲害,只要稍微走動一下就覺得頭暈目眩。這是怎麼回事?我還不如一邊工作,在能陪伴孩子時與他對視,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這樣不是比較好嗎? 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認真工作之後,和致昊一起度過的時光是如此珍貴,所以我變得更常擁抱孩子,也更常對孩子露出笑容。因為光是深愛孩子這點,妳就已經是個好媽媽了
近期一群研究員解釋:「在當代,養育孩子獲得的情感回報,被擔任父母的壓力給淹沒了。有百分之七十的父母在下單後悔不當初,希望將他們的小孩退還給商店。
他們認識的一對夫婦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去做了輸卵管結紮和輸精管切除手術,以百分之百確定他們永遠不能再生育。「那是一封非常簡單的信。
至少在這三十年來,不同研究都反覆顯示在美國和許多已開發國家,沒有孩子的人比父母快樂。在美國,有將近一半的女性沒有資格享受《家庭與醫療假法案》(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該法案在一九九三年制定,保障女性享有十二周的不支薪產假。
根據報告顯示,美國的父母比沒生育群體的幸福感也低了百分之十二,是在已開發國家中擁有父母與非父母最大快樂鴻溝(happiness gap)的國家。有一些研究也支持這點。她聽到的只有 某人在另一個房間的聲音, 那聲音依舊在歌唱。他們感到相當猶豫,無論如何就是無法決定是否要生小孩。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世界政策分析中心(World Policy Analysis Center)的數據顯示,各國政府平均規定的支薪產假為二十九周。挪威的社會學家漢森(Thomas Hansen)曾指出,人們對不生育群體常有的三大刻板印象,都隱含邏輯謬誤。
父母的快樂程度可能比沒生育的群體低,但有些研究也指出,有孩子的人抱持更多人生目標與意義,也對生活更滿意。直到二○二一年尾,儘管民主黨掌控國會、參議院和白宮,立法者依然沒能通過一項保障許多(但非全部)勞動婦女僅僅四周的支薪育嬰假。
漢森冷冷地評論道,最後一種刻板印象好像認為沒有生育的人「是一個相當快樂的群體」。——喬伊.蘇利文,《西部旅遊指南》 一九七六年,以安.蘭德斯(Ann Landers)為筆名的專欄作家埃佩.萊德勒(Eppie Loderer)收到一封信,這封信讓當時已經習慣收到美國最發燒話題的她也大吃一驚。
除此之外,在美國子女長大後離家的父母,相較於年長的無生育夫婦幸福感也比較低。戰爭的詞語瀰漫在 每個角落。他把這稱為「民間傳說理論」(folk theories)。即便在缺少其他政策扶持的情況下,光是有這兩項政策——能負擔的兒童保育與支薪休假——就能完全消解父母與沒生育人們之間的快樂鴻溝。
必須要澄清的一點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實際原因不是小孩。早晨,我的肚腹再次渴望一個寶寶。
然而,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只有百分之二十三的美國勞工享有任何時間的支薪育嬰假。」 具體來說,父母會被壓力拖垮,是因為國家缺少支持父母的政策,例如沒有提供讓父母能去工作的托育補助、不提供慷慨的支薪育嬰假,讓父母無法花時間和孩子相處。
依然沒有人告訴我的身體 關於這個世界的事。就我所知到今天為止,都沒有人能對為什麼蘭德斯的調查中有百分比如此高的家長感到懊悔,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